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
一、指导思想
积极、主动地回应学校“培植生态百草园,共育中华学子情”新五年发展新理念,配合开展生态教育,运用与时俱进的生态概念,包容的教育思想,创生新型生态教育方式和百花绽放的教学姿态,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,以此形成博采众长、集思广益的生态百草园,让每一棵小草都能开出有德行,乐学习、会生活的花朵。
加强基础工作、常规工作的规范执行,将教师学科钻研与教育科研相结合,进一步开展“多点融创方式”的实践探索,重点构建“生态评价平台”,探索“跨学科教学”“劳动教育”“项目化学习”等方面的深入实践,凸显“评价关注学习经历”“评价实现教学远见”,引导学生能认识自我、建立信心,展露“中华学子向阳笑”。
二、主要工作和目标
日常教学管理体现“三整合”,即教学与课程整合、教学与教研整合、教学与科研整合,严格以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》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等第制评价》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导,立足课堂,践行“生态家常课”,搭建“深瞳优学”评价体系,对学生的学业质量、学习习惯、态度等开展多维度评价,加强课程的过程性实施与评价,努力提高各学科的日常教学质量。
(一)以规范化为扶手,完善课堂教学常规,推进新课程标准全面普惠学生日常
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,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保障,树立35分钟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落实“五环节”之关键的根本认识,引导教师把“生态家常课”精致落实作为实现自身专业自觉、专业提升的重要手段,推进“生态百草园”课程的规范、有效实施,注重规范日常教学行为,深化新课程标准落实于各门学科的日常课堂中,普惠于学生,凸显个别化教学辅导。
通过“深瞳优学”评价体系、家长(学生)课程问卷、日常检查与抽查等措施,制定比较全面、可操作性的各学科质量评价标准,加强听取来自学生、家长对学科教学实施的意见、建议,分析数据,找准原因,力求改善。如学生的学业状态,又如市区科技、体育、艺术等比赛、活动的频次、成绩,以较真实、客观、科学地评价各学科的学生学业质量,提升学科素养研究。
以研究“生态家常课”的精致落实作为深化新孔程程标准的突破口,重视对教研组建设“作业布置有效性”的指导。各年级组以单元作业设计等为研究抓手,提升作业的有效性,并做到年级组统一作业来源、数量、批改要求、内容等要素,个性化作业“有加必有减”,切实做到减负增效。一、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,可布置贴一贴、做一做、画一画、剪一剪、说一说等形式多样的口头或趣味作业;三、四、五年级布置作业控制每天的学科总量,减少机械式的作业,可采用长作业的形式,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,重在提升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。
教导处继续深入教学第一线,加强听课评课等各类学习、沟通,承担起对学科、对教师的指导、检查、反馈、整改的职责,确保“生态百草园”课程的规范、有效实施。加强对专课专用,规范各学科的教学管理,提高美术室、自然室、唱游室、音乐室、图书室、心理室、安全教室、阳光活动室等专用教室的使用率,根据专用室课表,规范使用,主动使用,有效提高并发挥专用教室的功能性作用。
教导处听课不少于20节,做到点面结合,了解自己分管学科老师的教学情况;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8节;教师间开展相互的听课活动,取长补短,共同提高,一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;统一日常管理的要求、抽查工作的要求、质量评定的要求,体现过程性与结果性的一致性。
(二)以项目化为抓手,注重教学特色管理,形成各教研组问题导向下研学授教
各教研组以“等第制评价”“学科素养”“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”为导向,倡导教研主体管理建设,关注各级各类学习活动,确定研究主题、专题,开展教研组项目化研究,主动提高自我钻研能力、责任意识,提升团队合作探究能力,将项目化学习体现于学科教学研究的过程中,在学期初的计划中能明确制定与之密切有关的教研内容,形成问题导向,提升学科质量,提高专业能力。
教导处分学科采用“组长每月一会”制,深入学科讨论、指导,与学科教师一起交流调整教学进度以及项目化学习的达成度,建议各教研组可以采用“隔周教研”“即时沟通”“专项突破”等举措,开展教研组的专题、课题研究;可以与作业(长作业)、绿色指标、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等结合,从新要求、新数据中找问题,找研究点,找突破点,找创新点,解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,形成教研组特色管理。
非考试学科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、市区比赛、展演等活动,多频次,有成果,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综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。
(三)以教学节为推手,丰富课程评价方式,开展数字化赋能学校教育品牌研究
以搭建“生态评价平台”作为“生态百草园”数字化赋能学校教育品牌研究的举措之一,丰富评价内容,关注个体差异发展的价值,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,促进学生与自然、环境的和谐,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,实现多维度、多层次的评价体系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以实践研究为引领,开展第三届“芳草杯”教学节研讨活动,在原有的“基于基础型课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探索”的基础上,以“深瞳优学”建立的评价体系作为数字化赋能评价方式,深入“评价领域”,完善“评价指标”,使用“印章积点”,开展过程性“作业表现”评价,及时梳理研讨活动成果,汇编成册。
(四)以教科研为助手,加大“芳草苑”建设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螺旋式成长阶梯
重视科研兴教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,围绕学校新一轮五年规划,确立新的学科项目,积极引导、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;从问题入手,从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、难点、热点入手,从已有的经验再提升入手,从减负增效的教学突破入手,把课题的研究与教学质量、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相关联,做好十月新课题的申报工作。
加强科研管理,建立教科研奖励机制,成立项目研究小组,推动面上学校科研工作力度,形成中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态势,排摸专业成长过程中对科研有诉求的教师,为他们做好情报综述,课题选题,科研开题等服务工作;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压担子,关注教师区级课题《基于涂画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研究》《基于SOLO分类法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开放题设计与实施研究》《基于知识可视化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》《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高年段英语阅读教学研究》如期实施,及时指导课结题等,促进有科研潜质的中青年教师螺旋式成长。
对各项“进校园”课程做好有效教学的引导、分析、管理工作;重视能体现各学科质量的“显性”通道,进一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,不断创新课程的学习形式,体现“学科核心素养”“学习基础素养”等培养,把控330活动与各类开放活动、社团活动、托管活动,完善“百草园”课程群,努力体现课程不仅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,丰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经历,而且能选拔个性确有特长的学生,参与到市区科技、体育、艺术等比赛、活动之中,促进“生态百草园”课程优质提升。
(五)以《课程计划及说明》为根本,有序、高效完成各类教务工作
严格按照《上海市课程计划及说明》等各类文件要求,做好学籍管理、各班、各任课教师课程表的编制、试卷命题、质量分析、教学类档案归档、教师校本研修等常规教务工作。加强教导处自身建设,树立一切服务于教学、服务于学生的思想,分工不分家,能解决的事情立刻解决,解决不了的及时汇报,认真细致地分析学校教学工作,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。
以“规定动作必完成,选择动作尽力做”为行动指导,将图书、语言文字等专项工作与部门工作、教研组建设、文化活动有机、有效结合,提高完成工作的质量。
三、主要工作安排:
周次 |
内 容 |
备注 |
1 |
各教研组制定计划 |
1.在教学节活动中,各教研组承担一次微信公众号推送,呈现“项目化学习”或教学节活动中的“评价体系使用”。 2.“研讨”有过程报道,有案例反思(详见教学节方案) 3.开学第一周,各教研组根据“内容”,安排、确定“研讨”时间,完成学期推进表。 |
2 |
|
|
3 |
推普周活动 |
|
4 |
|
|
5 |
|
|
6 |
国庆休假 |
|
7 |
第三届“芳草杯”教学研讨活动开幕(初定) |
|
8 |
|
|
9 |
一年级“学前准备期”汇报(开放)活动 |
|
10 |
阶段专题练习 |
|
11 |
教导处检查“五环节” |
|
12 |
阶段专题练习质量分析,“深瞳优学”评价平台使用 |
|
13 |
|
|
14 |
第三届“芳草杯”教学研讨活动闭幕(初定) |
|
15 |
|
|
16 |
|
|
17 |
|
|
18 |
|
|
19 |
教研组工作交流 |
|
20 |
期末测试(练习),教导处检查“五环节” |
|
21 |
布置结束工作,指导寒假生活 |
|
中华路第三小学 教导处
2023.9